外泌体通常被认为是细胞间信号分子,包含许多蛋白质、核酸、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其他细胞来源的颗粒。外泌体不只可以向局部环境传递信息,还可以向距离很远的细胞和组织传递信息。这可能作为一般信号和通信通路,但也可能参与致病基因扩散和恶性疙瘩进一步恶化。迄今为止,已证实外泌体存在于体液中,例如羊水、血清、母乳、附睾液、唾液、尿液、腹水和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滑液和体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排出的外泌体也可作为去除不必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的一种方式,例如,在细胞成熟(网织红细胞)或排泄系统(肾的内脏和小管)期间的外泌体。优化外泌体分离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外泌体复杂性掩盖的问题。青岛脑脊液外泌体分离生产商
外泌体分离方法之沉淀分离方法::基于聚合物的沉淀分离方法是利用超亲水聚合物来增强小尺寸颗粒(如外泌体)的沉淀。聚乙二醇的常用浓度在8%到15%之间变化。使用这种方法,将含有外泌体的溶液与聚合物一起孵育过夜,并在约10,000×g下进一步离心。外泌体分离方法之FFF分离法:FFF目前是一种很少使用但前景不错的一种外泌体分离方法。分离由横流力驱动,并基于颗粒的分子量或流体动力学直径。它包括高纯度、高效率和短时间处理,但迄今为止,FFF在外泌体分离中的使用案例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长沙血液DNA外泌体稳定性好现有的外泌体分离方法可能存在样品丢失和样品污染的问题。
外泌体来源及其释放途径:外泌体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局部和全身信号和调节系统。外泌体(直径30-150nm)是较小的血管外囊泡亚群,它的还包括微泡(50nm-1μm)和凋亡小体(50nm-5μm)。外泌体的来源是内体系统。由内膜出芽形成早期核内体,早期内体可以与内吞小泡融合,从而引导它们的货物进行回收、降解或分泌。当早期内体成熟为晚期内体时,在它们成熟为晚期核内体的过程中,囊泡膜向内出芽,导致多泡体(MVB)的产生,其中包含许多腔内囊泡(ILV).在此阶段,MVB可以与溶酶体融合(ILV继续降解)或与质膜融合,导致ILV释放到细胞外空间。这些释放的ILV称为外泌体,包含着许多源自细胞内部的蛋白质、核酸、脂质和多糖。另一种释放机制就是由于质膜向外出芽,从而导致形成所谓的脱落微泡或外泌体。
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转子的选择。“摆动桶”(SW)转子和“定角”(FA)转子,这些转子的几何形状根本不同,因此沉降特性也不同。这些转子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FA转子,与旋转半径相比,沉积颗粒的较大路径长度通常较小,允许近似恒定迁移率并简化描述。然而,第二个区别是圆形FA管的水平横截面是椭圆形的,不同粒子的路径长度根据轨迹与椭圆长轴的距离而不同。由于较短的路径长度,外面颗粒可能沉降得更快,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进行选择。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离心参数和分离方法。
对于外泌体的标记和鉴定,获得外泌体之后,如何对其进行鉴定又是一个困扰研究者的问题。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在2014年提议,对于分离获得的外泌体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鉴定:WB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表达情况:外泌体膜上富含参与外泌体运输的跨膜蛋白家族(CD63/CD81/CD9)、热休克蛋白家族(HSP60/HSP70/HSPA5/CCT2/HSP90)和一些细胞特异性蛋白。其中CD63/TSG101是较常用到的外泌体标志物。TEM鉴定外泌体形态:电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直接观察到样品中外泌体的形态。NTA检测外泌体粒径及浓度:TEM可以观察外泌体的形态学特征,但无法体现样本中所有外泌体的粒径分布情况及整体浓度。NTA(NanoparticleTrackingAnalysis)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分析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及浓度,为外泌体鉴定提供有力证据。外泌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方式,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应用前景。长春市外泌体分离测序
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利用其高度选择性的靶向性,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青岛脑脊液外泌体分离生产商
外泌体是由正常或病理条件下的细胞所分泌,含有各种膜蛋白和胞质蛋白。因此,外泌体蛋白也可以作为生物试剂潜在地用于蛋白诊断。外泌体中发现的十种蛋白质主要包括热休克蛋白8(HSPA8)、CD63抗原(CD63)、β肌动蛋白(ACTB)、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烯醇化酶1α、细胞溶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CD9、CD81、酪氨酸3-单加氧酶/色氨酸5-单加氧酶打开蛋白、zeta多肽(YWHAZ)、肌肉酸激酶(PKM2)。外泌体蛋白属于各种功能组,例如四跨膜蛋白(CD9、CD63和CD81)、热休克蛋白(HSC70和HSC90)、膜转运蛋白(GTPases)和脂质结合蛋白。外泌体标记物及其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和ELISA等抗体应用中的常用的单克隆抗体。青岛脑脊液外泌体分离生产商